中文版
|
English
首 页
新闻信息
中心新闻
媒体新闻
综合信息
数学广角
学术活动
本周学术活动
本月学术活动
2025年学术活动
2024年学术活动
人员机构
中心领导
专门委员会
师资队伍
名誉主任、顾问
中心办公室
博士后
已出站博士后
学术成果
预印本
课程讲义
学术期刊
访问学者
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
名师论坛
中心新闻
媒体新闻
综合信息
数学广角
首页
>
新闻信息
>
媒体新闻
文汇报:中国的数学大家在哪里
时间: 2005-07-09
来源: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首页
|
读者讨论区
|
本报检索
|
版式浏览
|
与我们联系
中国的数学大家在哪里
■文/本报记者姜澎
几天前,知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兴冲冲地赶到杭州,去与一群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颇为失望:“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定理不甚了了,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
中学生不能成为解题机器
丘教授与数学尖子们座谈时,先问学生数学的兴趣在哪里?有学生说是数论,有学生说是几何。接着问下去,却发现这些学生对于数论、几何到底是什么却完全说不清楚。甚至一些基本的几何定理也是一问三不知。
仔细交流后,丘教授才知道,这些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围绕题目,一遍又一遍地做习题。老师授课时,也是围绕习题讲课,讲解数学门类、培养学生兴趣都被忽略了。
对于现在国内的中学生不学微积分,丘教授也忧心忡忡。他说,不仅大部分中学生对微积分知之甚少,一些大学生的微积分也学得很差。他指出,国内常有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批评,尤其是数学教育方面,“但是,我认为,美国好的中学在数学教学方面要远远超过中国。在好一点的中学,高一学生就学完微积分了。这样他们到了大学时,对数学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概念,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也可以有比较好的规划。”
大学生应该增强学术热情
“我常常看国内名校的BBS,很少看到有严肃的学术讨论,多的是牢骚和随意的吵骂和争执”。丘教授对国内大学生学术研究热情和钻研精神的缺乏非常遗憾。
曾经有一位国内的博士生三次写信给丘成桐,希望能够到哈佛去任教,丘教授多次要求看他的论文,但一直没有看到。此次丘教授来到国内,特地去看了他的论文,发现论文研究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已知结论的课题,基本上没有什么科研的价值,用丘教授的话说“连好一点大学的硕士学位都很难拿到。”现在这位博士已经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的教授了。
丘教授称,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本科生平均每年都有2到3篇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水平甚至可以超过国内一些名牌大学教授的论文水平。“我面试过很多要来哈佛数学系念本科的学生,但是近两年,能够进入哈佛数学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
育人、科研都需要大视野
“国内不是缺少投入,而是缺少做学问的热情和对科研的大视野”,说起中国国内的数学研究,丘成桐教授认为,政府每年的投入不少,但是很少出什么象样的成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太过追求短期出成果了。
丘教授举了个例子,某数学研究所投入巨资,号称每年要面向全球引进2千名数学家,他认为,每年引进2千名数学家在全球任何一个数学研究所都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花费巨资引进的很多学者每年在国内连一个月的时间都待不到,更不用说是帮助国内研究什么先进课题或者培养人才了。“对于一些课题研究,不在于投入多少,而是应该追求最前沿的课题。虽然研究一些二、三流的课题可以比较容易出论文,但是这样的论文再多也比不上一篇一流课题的论文,而且长期以往,学术研究的水平只能越来越低,也不可能培养出什么优秀人才。”
不过,丘教授也对记者表示,这次在国内交流,还是看到一些埋头研究的青年学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就是在高考数学尖子中也发现一位较有潜质的广州学生。“但愿从学校教育到学术研究,我们都能多一些潜心钻研的精神,这样,中国才能早日拿出象样的数学研究成果,涌现出真正的数学大师。”
<
关闭本页
>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3 Wenhui-xinmin United Press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