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哈佛数学大师妙论中国文学

来源: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5年7月5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一版要闻    
丘成桐昨晚作客人文大讲堂

哈佛数学大师妙论中国文学
本报记者 俞熙娜 2005-7-5

image


  本报讯 昨晚“浙江人文大讲堂”的演讲人和演讲内容让很多读者疑惑: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家,却出现在人文大讲堂上吟诗;一位哈佛大学的博导,面对800位社会公众兴味盎然地讲数学之美。
    昨晚的主讲人是名闻中外的数学大师丘成桐。丘成桐自言,每一位数学家的成长都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父亲从事哲学研究,他从小在一旁听父亲与他的学生争论哲学问题,耳濡目染,再加上喜欢读古文背唐诗,渐渐具备了一定文学底蕴。“我从小读诗做赋,这对我的品行修养及为后来的数学研究带来莫大的益处。”与以往各场人文大讲堂相异,昨天现场出现众多的“三口之家”,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聆听大师的教诲。
    郭也,杭州求是星洲校区四年级男生,他说自己不太喜欢数学,是老妈老爸逼着来听讲座的。他妈妈讲,孩子能够一动不动坐在那里一个半小时也算成功了,也许多年以后,他会有悟。
    当演讲结束后,三口之家的“主角们”异常活跃。一小学生手扬着纸条冲上台问:“我应该如何学好数学?”一中学生问:“文学是否对数学有消极影响?”一大学生问:“拼命做题就是理解数学吗?”
    丘成桐以诗三百篇开始了他的演讲,随之而来的风雅颂、司马迁、文心雕龙,丘成桐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此刻讲台上的他不逊于一位中文教师,让很多在场听众大跌眼镜。
    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朱汉文老师连说想不到。他认为丘先生那些感性的诗词歌赋解释的都是“数学”这一理性名词,文学与数学在他的眼里如水乳交融,互通互补。演讲结束后,800读者意犹未尽,恍惚间走出浙图,也像丘先生那样觉得自己抱得“数学美人”归了。
    演讲内容请见本报明日“每日新闻·大讲堂”。
 
 
 © 2003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 浙江在线 版权所有,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我们的版权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