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兰杨萍 徐澜 2005-2-22
当科学家突然以旅行者的轻松模样出现在杭州萧山机场时,我们一时不知该从何采访起。昨天下午,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大卫·格罗斯教授和夫人推着两大车行李,与前来接机的浙大数学中心老师们打招呼。我们心里嘀咕,谈夸克?谈物理年?还是谈谈杭州初晴的天气? 64岁的格罗斯被誉为量子色动力学的奠基人,是公认的现代物理领袖人物之一,先后培养了菲尔兹奖得主威腾、诺奖得主维尔切克等一大批知名科学家。他本人也因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而荣获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格罗斯不是第一次到杭州。两年前的夏天,格罗斯和好友丘成桐、霍金等到浙大出席弦理论国际会议。故地重游,与我们也是第二次打交道了。在格罗斯下榻的西湖国宾馆,记者先从一张温馨的照片聊起:“自从获奖后,你和妻子拥吻庆祝的一张照片就在网上传开了,还被誉为难忘的‘科学之吻’。你记得那是什么时间拍的吗?” 格罗斯笑道:“是的,我相信现在这张照片的知名度比我更高。那是2004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前,参加诺奖颁奖典礼彩排后拍的。那天晚上,诺奖颁奖典礼在音乐厅举行,我们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来为我庆祝。” 人们惊奇我没变 问:获得诺奖后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答:我自己并没有变化,还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该做的事。有变化的倒是别人,他们觉得惊奇:你怎么没变?其实变化也有的,比如说每到一个地方,记者采访多了。 爱上杭州的4个理由 问:获得诺奖后你首次出国旅行,就奔向杭州,你喜欢她什么? 答:第一是这里有浙大数学中心的朋友们,第二是杭州人很好,第三是西湖很美,第四是太太喜欢杭州。 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问:你和妻子的拥吻让人妒忌,看得出你有一个幸福的家。能否介绍一下你的家庭? 答:我有两个女儿,一个继女,两个外甥女。我大女儿是法律教师,小女儿搞心理学研究,最小的继女才高中毕业。妻子一直是我的得力助手。她两年前也来过杭州,她非常喜欢西湖。 并非迟到的安慰 问:你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如1990年的菲尔兹奖得主威腾,同为2004年的物理学诺奖得主魏茨克等。作为他们的老师,你是否觉得你的诺奖来得晚了些? 答:没有。的确,我和当年的博士生魏茨克关于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的论文是1973年发表的,至今已经30多年。但是你知道,诺贝尔奖不会轻易颁给一个人,尤其在基础学研究领域,需要时间来验证真理,短则10年,长则30年。你知道爱因斯坦从来没有得过诺贝尔奖,但他依然是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年轻人要挑战“大东西” 问:在做学问方面,你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答:年轻的确有优势,精力充沛,敢于幻想。对于年轻人,我的建议是:努力工作,别怕挑战“大东西”,即便那些东西“大”得超出你的想像。记住:任何真正的创新一开始看来都是没道理的。 诺奖被美国人垄断? 问:有人说诺奖已成美国人专利,每次获奖者中总少不了美国人面孔。是否为了得诺奖,我们还需要一本美国护照,或者至少是一张美国支票? 答:我相信20年内中国人一定能拿到诺奖。有很多中国研究人员在美国,他们都很优秀。这次的物理诺奖是我们3个人分享的,做物理研究合作很重要。我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每年都有上千人来访问,我们经常一起探讨某些方面的问题。我的意思是,合作至关重要。 21世纪物理影响世界 问:有人说物理学研究在走下坡路,所以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来提醒人们勿忘物理。你认为是这样吗? 答:我不认为物理学研究在滑坡。之所以决定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爱因斯坦相对论基础论文发表100周年,一方面我们也想提醒世界:21世纪影响世界的应该是物理,而不是人们说的生物。 新闻链接 应浙大潘云鹤校长和数学中心丘成桐主任的邀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大卫·格罗斯教授于2月21日至26日来浙江大学数学中心进行访问讲学。在杭期间,格罗斯教授将为浙江大学广大师生作公开演讲,并将在哈佛大学斯图明格教授主持的数学中心弦理论研讨班上作首场演讲。其间还将举行授予格罗斯教授浙江大学名誉教授的受聘仪式,并分别在浙江大学和浙江省科技馆作两场公众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