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入学后的第一顿饕餮“大餐”

来源: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入学后的第一顿饕餮“大餐”


(2005-09-05 13:56:14)


 

大学第一年,是青少年变为成年人的关键期,浙江大学顺时而动,为新生提供了汲取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新生入学教育”计划。

2005新学年,有上万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跨进了被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踏进了环境优雅、学风浓郁的紫金港校区。

大学第一年,是青少年变为成年人的关键期,浙江大学顺时而动,为新生提供了汲取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新生入学教育”计划。

锁定新生今天与未来

8月30日,校园华灯初上,浙江大学小剧场被近千名家长、新生围得满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要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独立和自主的人,他应当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主动地利用只有研究型大学才会有的各种优秀的资源,从中汲取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开拓自己的人生。”由浙大常务副校长倪明江教授主讲的《浙大的昨天、今天与未来》,拉开了报告会的序幕。倪明江介绍了浙江大学的现状和建设目标,传递了浙江大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信息,此外,他强调了浙大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观。

这是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晚上,倪明江在“新生家长专场报告会”上作的报告,来自西北边陲的新生小周的家长说:“这场报告讲的很多东西我们并不能完全听懂,但我们能感受到浙大实事求是的作风,而且,说实在的,我们原来对大学也不了解,这场报告也给我们做父母的上了一课。”

更让每位新生意外的是,报到时收到了校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潘云鹤的情真意切的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们为你们的到来倍感高兴,求是园也因你们的融入而更具生机与活力。在同学们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之际,我们向大家提几点希望:第一,志存高远,争创一流。第二,把握规律,刻苦学习。第三,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学校的发动下,师长们挥笔疾书,通过各种形式向新生发出了深情寄语。“新生们在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后,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这里的生活远不如想象的那样轻松如意。大家的身上承载着父母、学校、国家的殷切希望,这种厚望也应该成为大家永不停歇的动力!这里藏龙卧虎,许多同学都非常出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点。但是在这里,你的收获只与你的付出成正比,只有先耕耘,才能问收获。人生的征途任重而道远,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请你们要斗志昂扬、信心十足地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克峰教授发表在校报上的寄语格外感人。

浙大招生办主任程艺接触过很多的新生,她说,大学校园里无方向感、无动力、“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的的“太空人”最容易陷入网瘾,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分析学生发生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一年级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影响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因此,程艺所在的本科生招生处和浙大参加招生工作的百余位教师都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中,还有《理念改革与创造性人才培养》、《大学的学习,你准备好了吗?》、《点燃生命的火焰——自我设计、自我成才之路》、《大学,是人生的实验室》等等演讲,有学科权威讲的,也有浙大铁杆校友讲的,都是为新生们“量身定做”。

参加迎新生工作的大四学生陈斌说,真羡慕今年的新生。回忆起来,当年他也是浑浑噩噩地过了一个学期才适应了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他说,“如果当时有人能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人生的规划等方面给我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就不会走得这么盲目而忐忑了。”

用一年的时间来理解大学

新生中有不少是第一次远离熟悉的家乡,第一次告别亲爱的父母。当宽阔的校园展现在面前,有的感到一些惘然,当陌生的同学围绕在身边,有的还有些紧张和不安。

小李来到大学后,每天晚上都要与家人和老同学通电话。“没办法,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我很不安。”小李说。

“来大学之前我就知道这里人人都是优等生,我以为自己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来到学校才发现,那种落差还是能让我耿耿于怀。”县里高考名列前茅的小徐,说起在学校遇见市状元、区状元甚至省状元时的心情。

“我刚来到寝室,有几个同学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我不知哪里犯错,为何一进大学就感到人际关系这么难处?”一位女新生坦言,为了处理人际关系就让她很累。

“一位同学在报到那天,对一位同乡说:经过苦读,换来今天进浙大,现在一点念书的心思都没有,只想找个女生,享受浪漫生活。”小林说没想到自己身边有这样的“大情圣”。

“报纸上每天都在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在满大街的大学生,我们四年后会怎么样?”小董距离毕业还很远,但是已经对未来忧心忡忡。

初来乍到,个别新生中出现一些思想上的波动是很自然的事。不过,这些往年和今年在本校和其他学校新生中出现的问题,早已引起了浙大的高度重视。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应对策略,处理不善,就有可能遭遇挫折、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心理困扰。为了让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尽快了解现代高等教育理念、适应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体验校园文化和精神,顺利完成进入大学后的生活、学习、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适应,更好地促进校风、学风的建设,传承“求是”精神。

浙大“新生入学教育”围绕着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展开,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生入学教育月”;二是调整原有的教育体制和工作方法,包括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师力量配备;三是努力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体系。

“新生入学教育月”是一大亮点,包括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新生读书活动、新生入学团队辅导、学长组计划、家长报告会、“领航人生”名师系列和教育系列讲座、迎新晚会、校史教育、社团展示以及特别出版书刊等等,形成了各学院、各部门,教师和老生、管理人员,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的育人的大环境。在听了专场讲座后,一位来自北京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心踏实了,把孩子交给浙大,我放心!

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师力量配备,也是今年浙大加强对一年级的学生引导的重头戏。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理念、方法、内容的转换。浙大组织一支能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队伍,由具有一流意识、教学、科研都非常出色的学术骨干组成各级教学管理与指导机构。同时,为一年级学生配置优秀的教师队伍,包括导师和班主任,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优秀的教师,让优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为学生交叉学习、复合成长创造条件。学校还将开出新课与新聘教授挂钩,推动课程前沿化。按照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学校每年推出十几门乃至几十门的新课,学生面对大量的新课程,有广泛的选择余地。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绿茵茵的草坪中,矗立着老校长竺可桢的雕像,当年,竺可桢曾对新生说:“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曾给了新生很大的启迪,并使浙大英才辈出。如今,在老校长竺可桢“求是”精神的激励下,浙江大学的校领导和老师们责无旁贷担当重任,帮助每一个进入浙江大学的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

“我们计划在大一增加学科导论课和辅导讲座,帮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设新生讨论课和各类研究型课程,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思考能力。”倪明江教授表示,学校将承担起“弥补中学应试教育带来的缺失”的重任,用整整一年时间让新生真正理解大学,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业基础和人生基础,让学生真正具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报记者 应向伟 通讯员 单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