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寸金香港,数学家密度骤升

来源: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12月18日,星期六(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每日新闻·发现    
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昨开幕 下届2007年在杭州举行

寸金香港,数学家密度骤升
本报特派记者 王德仁 陈骥 2004-12-18

  本报香港专电 这几天,寸土寸金的香港无疑是世界上数学家最密集的城市。为期一周的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昨天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揭幕。
  3年一度的国际学术盛会,吸引了超过700名世界顶尖数学家云集香江。据悉,于2007年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将放在杭州举行。
  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开幕式上指出,为期6天的大会,让全球各个数学领域之专家聚首一堂,进行深入交流,从而提高研究水平,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第一流的数学。他希望通过研讨会和公开讲座,增进各界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并推动数学在不同学科及日常生活上的运用。
  为鼓励年轻数学家及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努力的人士,大会为10名杰出数学家颁发了“晨兴数学奖”、“陈省身奖”和“ICCM国际合作奖”。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教授荣获“晨兴数学金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学,大会开幕当日还举行了“数学在经济问题上的应用”、“数里有诗、诗里有数”、“胜算在握——博弈的数学理论发展今昔”和“开发基本科学:大学的挑战”等四场讲座和研讨会。
  晨兴集团创办人陈启宗先生在开幕式上笑言:如果谁听了“数学与博弈”的报告,在彩票等的博弈中赢了钱,希望他能捐资支持数学的研究和发展。据说,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一位美国的学生曾中过2000万美元大奖,后来他为陈省身先生创办的数学研究所捐了一大笔钱。
  本次大会有多场专门学术讲座与研讨。今天下午,数学家们还将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我与数学大师有个约会”活动。数十位数学家将与数百名大中学生及公众人士面对面,分享他们学习数学的经验,并解答公众的问题。
  
  访谈一
  做数学,善是最高境界
  访大会主席丘成桐院士  
  本报香港专电 作为本次大会主席,丘成桐先生特别繁忙。但当他看到记者带给他的钱江晚报近日对陈省身先生及“好想好想爱数学”的主题报道后,特别高兴。他说还记得参加过晚报组织的“数学家与中学生对话”的活动,对晚报的科学报道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也顾不得繁忙,愉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让更多人爱上科学,爱上数学,需要媒体到位的宣传。
  世界很大,不只有书本
  说到现在学生负担重压力大,丘成桐说,中国家长望子成龙,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是好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
  他说,其实一个班里成绩第一名的只有一位,但有天赋的孩子很多,应该让小孩子活跃一点,兴趣广一点,不要整天埋头书本,因为世界很大,自然界有趣的东西很多。
  丘成桐说,国外好的公立中学、私立中学,开始的时候比较“放”,课业负担都不重,到了高二才在科目上花多一点功夫,大学里也就不会感到没有精力。而中国的一些孩子中小学学得很苦,到了大学反而精力不济,反而没有学习兴趣了。
  丘成桐说,他碰到过一个学生,很聪明,12岁就中学毕业,功课都很好。但他没有同龄的朋友,和父母也不能很好地交流沟通,心里话也讲不出,自己很痛苦,对父母也很不满意。你说这样的教育成功吗?不成功。这是教育的悲剧。孩子就要有孩子好奇活泼的天性。
  做数学,不能没有善
  丘成桐说,我以前讲数学,讲数学真、数学美比较多。现在我觉得还要讲数学的善。数学家的人格也很重要,与同行来往合作,淡泊名利更有利于成长。
  丘成桐说,前不久,陈省身先生不幸病逝,报刊、互联网广泛报道,他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写怀念文章,这与陈省身先生的高尚人格是很有关系的。陈先生建国前主持中央研究院数学所,亲自撰写和油印讲义,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极为出色的学者。后来他在芝加哥大学和柏克莱大学从教数十年,培养了超过40位博士,其工作影响了上世纪数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陈省身先生多次回国,成立南开数学所,提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他被称为近代微分几何之父,不单是由于他在学问上的成就,他循循善诱,乐于助人的精神,也使这个称谓实至名归。做数学要做出高境界,不能没有善。
  
  访谈二  
  我现在“害怕”获奖
  访“陈省身奖”得主杨乐 
  本报香港专电 著名数学家、北京晨兴数学中心副主任、本报“约会院士”栏目报道过的中科院院士杨乐获得了“陈省身奖”。设立于2001年的这一奖项,获奖者都是对数学研究或在推动数学研究与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华人数学家。
  杨乐少年成名。以至于这次获奖的另一位数学家、香港中文大学的辛周平教授在获奖时说“我是上了杨乐的当”。原来辛周平上中学的时候,正好看到报纸上报道杨乐的文章,辛周平很受鼓舞,并因此走上了数学的道路。
  杨乐说,得知自己获奖他感到很意外。他说实际上自己已过了获奖年龄。这样的年龄对得奖已经害怕了。因为“奖”是“将大”的意思。给年轻人,就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年轻人更需要这样的激励。而自己现在除了年龄会增大外,其他的已不能增大了,只会变小。
  杨乐说,做好一样东西,总是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行,强迫是做不好的。现在许多小孩做作业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负担很重,这样的效果不会好。培养孩子,关键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要顺其自然。
  
  访谈三  
  爱数学,因为爱上了一个人
  访“晨兴数学金奖”得主刘克峰  
  本报香港专电 大会颁奖后的休息时间,同行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一位女数学家对他说:“你是因为你的爱人而爱上数学的,你的奖也有我们女同胞的功劳呀!”
  记者忙就此追问缘由,刘克峰笑言,他曾和同行开玩笑,说自己爱上数学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刘克峰说,他的太太是他的中学同学。中学时他们同桌。当时他很喜欢这位同桌的女同学,为了博得这位女同学的好感,他非常努力地在数学上下功夫,表现自己。
  爱上了数学的刘克峰之后的数学之路似乎就顺理成章了。他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看哥哥大学的数学课本,做大学的题目了。1981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1985年毕业后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之后又到哈佛大学读了博士。现在他是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和浙大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谈到这次华人数学家大会,刘克峰说,数学家交流很重要。会上还可以见到好久不见的朋友,老友重逢,看看对方又添了几根白头发。
  这次得奖的几位数学家中,好几位都在致辞中提到要感谢太太和孩子。刘克峰说,想数学问题需要很投入,他常常沉浸在一个问题中,家里的事考虑得就少一些。所以他也和其他几位获奖人一样很有同感,取得成绩当然首先要感谢家里人。
  
  数学比赛是探究,不是考试
  最热烈的掌声给中学生  
  本报香港专电 昨天晚上七点半,恒隆数学奖颁奖典礼在香港礼宾府举行,众多知名数学家为中学生热烈鼓掌。数学家杨乐说,我们内地许多奥林匹克数学比的是考试,而香港学生比的是一种研究型学习,值得我们借鉴。
  “恒隆数学奖”每两年一届,是专为香港中学生而设的数学研究比赛,目的是激发中学生在数学和科学上整体的潜能与创意。各中学可派出多组队伍参赛,每队以5名学生为限,在一名教师的指导下,设定一个富有创意的数学课题,进行研究及提交报告。报告须概述课题内容及研究方向、方法、过程和结果。大赛由15位知名数学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
  记者看到本次获奖的课题,既有“商场中电梯分布的最优化”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也有“连乘积不能成方的探究”这样纯数学的课
  题。获得优异奖的香港沙田培英中学林浩文同学告诉记者,他们小组由5位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大家找资料,讨论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收获很大。虽然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些问题已经有人作了研究。但他们的探究还是有意义的,因为数学问题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式,第二个证明方法也可能胜过第一个。
  沙田培英中学的带队老师赖智强先生说,学生们自己确定并探索课题,对培养数学兴趣、训练数学思维很有好处。这次颁奖典礼有这么多数学家出席,真是非常隆重。相信对学生们有很大的激励。
  
  

 
 
 © 2003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 浙江在线 版权所有,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我们的版权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