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满汉全席送到家门口

来源: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按关键词查阅稿件
 2004年7月27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今日版面
每日新闻·发现    
满汉全席送到家门口
浙大昨主办“纪念波莱尔核心数学国际会议”
 2004-7-27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昨天再次成为一批数学家的学术沙龙,和过去沙龙主角大多为中国人不同,昨天畅谈数学的是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韩国、荷兰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学家,他们来杭纪念一位在为该中心工作期间不幸去世的同行——美国数学家波莱尔。因此,这个名为“纪念世界著名数学家波莱尔教授核心数学国际会议”在昨天的开幕式上吸引了不少人。

  浙大学生:送上门的好事
  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们风风火火地从紫金港校区赶来。小仰见记者问她为何来,反而扔出一个数学题:2000个9除以7的余数是多少?小仰说,她给出的这个题目只是个很普通的数学题,但当她潜心思考时,却找到了乐趣所在。所以,这样充满学术氛围的场合送到面前,自然不能错过。

  数学老师:交流带来方向
  王斯雷是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他说数学研究主要靠自己下功夫,但学术交流很要紧。过去,我国在某些领域包括数学领域还不能走在世界前沿,不是因为人不行,而是我们没有条件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动态,缺乏国际间的交流,使得研究很难找到重点。现在,这种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家门口,我们和学生都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方向,从而分别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这样能事半功倍。

  女孩子的科学素养
  尽管代表着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费尔茨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女性得主,但在这样一个聚集了知名数学家的大会上,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了许多女性数学爱好者的热情。在浙江大学数学系读研的几位女生纷纷表示,我们也许对数学研究还没好好入门,造诣不深,但仍希望能知道许多数学的奥秘,对这些在数学界卓有成就的数学家我们还是很崇拜的。我们希望数学能培养出我们的科学素养,这对任何工作都有用。

  迷茫着满足着
  由于数学的分类很细,加之所来数学家研究的都很前沿,大多数听众很难说真正会理解演讲。如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所所长J.P.Bourguignon对记者说,我的研究,全世界也只有三个人才能听懂。那么,听众如何看待这种演讲?一位来自南京大学的陈同学说:“他讲得太难听懂了,坐着也不过是不懂装懂,听不明白也算长了见识,我们从南京赶过来的就有好几个同学,都是学数学的,看看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著名大师,起码感受他们的表达特点,我们也满足了。”

  选择一个不赚钱的行业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默克提到,在美国,赚钱的行业很多,数学不算其中,只是因为自己喜欢,才选择了数学,跑来听。可惜自己的数学,这位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小伙子耸了耸肩,用生涩的中文告诉笔者:“在台上这些数学家面前,是小巫见大巫。”

  差距小了我回来了
  昨天会议上,中国两届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北京大学毕业后取得麻省博士学位的小伙子罗炜被人关注:他眼下回到浙大做博士后研究,为期两年。他说,在中美两地的学习生涯中,最大的差异在于学校能否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例如是否有充足图书的图书馆,包括网上图书馆——在国外图书不便宜,是否能搜索到所有有价值的杂志,能够有一些好的老师经常来讲座,能否经常有一些高级别的学术活动等。”“我觉得现在国内在这方面的环境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了,尤其是浙大数学研究中心,所以,我到这里来做博士后,甚至想做名教授,留下来。”

  我没钱我有魅力
  丘成桐在自己的老同行和年轻学生面前,一如既往地兴奋激动。他说,浙江大学在国际上算不上有钱,也许,还没法吸引很多很多国际大牌科学家来。但是,热爱使真正的科学家来到这里。他说,哈佛的数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图明格·安迪将带着自己的博士生、博士后组成的一个完整研究小组来浙江大学做数学研究和教学。据说,在国外,一个GROUP(组织)全体出动到异国做研究是不多见的。他希望这个研究小组可以给学生带来收益。丘成桐的意思,我们是否这样理解——浙大数学中心近年来频繁的学术沙龙如果良好发展下去,扩大到普通学生的课堂,落实到本土的数学家之培养,落实到对其他学科的贡献,那么,他的心愿也就是所有人的心愿。
    

 
 
 © 2003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 浙江在线 版权所有,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我们的版权声明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