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数学中心和我的三个缘分(李逸)
时间: 2007-08-16 来源: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刘老师、数学中心和我的三个缘分
献给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成立5周年
说起当年在宁波大学准备考研,我起初并不知道有数学中心的存在,直到某一天不经意间的发现。看到当时中心网页上的介绍,顿时热血沸腾,怎么原来国内还有如此好的研究数学的地方。于是和我的同班同学朱盛茂一起报考了数学中心。说来惭愧,当时考研的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英语只考了47分离最低分数线差5分。我一看,感觉没希望进浙大,就整天在寝室看电影,和同学打牌和打篮球。心想,算了!还是读本校吧。
有时候老天就喜欢和你开玩笑,我被录取了!我带着疑惑去调查,原来浙大从04年开始实行了新的考研政策:英语和政治单科可降低5分录取。我想这就是运气吧!到复试那天,我们在西溪校区笔试和面试。面试前,
暑假来中心参加数学暑期学校的第一堂课是陈烯老师的报告。我还记得当时陈老师讲了Hodge猜想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后来我出国,陈老师给我写推荐信也源于此事。中心每年如此多的讲座和报告,确实对我有很多的帮助。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个报告我能听懂,但每个报告传递给我的信息是这个领域最新的成果。
第一次看到“刘克峰”三个字是丘先生在北大成立100周年的报告上。上面说丘先生、刘老师和连教授证明了镜像对称猜想。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丘先生把数学家分成好几类。
第一次去找
其实刘老师叫我看的书,当时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因为我以前没有学过微分流形和代数拓扑。没办法,只好自己从头学起。我对我的自学能力还是有把握的。微分流形我是学了7,8遍才有所领悟。一个人学确实很吃力。等到参加杨晓奎组织的微分流形讨论班后,又有进一步的理解。有点微分流形的基础,我开始学习Bott的《Differentiable forms on algebraic topology》。就象刘老师说的那样,这本书上手很快,而且易读。我也做了笔记,有3大本厚,补充了书上一些定理的细节和大部分习题的解答。
转眼到了研二。当时由于个人原因想出国,就去找
在数学中心3年的学习和生活,认识了很多好同学,特别是徐浩、杨晓奎、尹方亮、朱晓睿、朱盛茂等。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些是我自己不具备的。徐浩是我们公认的“带头大哥”,为人极其得好。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老是去找他,他也很乐意的解答。徐浩师兄书多是出了名的,整整2柜子。每次去他办公室,总可以找到我想要找的书。晓奎和方亮是
刘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很是独特,这个我是身有体会,叫“连奔带跑,冲到前面;先看论文,再看书籍。”何谓“连奔带跑,冲到前面”?就是不管怎么样,你先冲到该领域的最前面,看看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前景如何、有什么问题可做。先冲上去,基础知识可以慢慢地补。因为现在数学发展迅速,你不可能把基础知识学好再去作研究,只有找对一个问题再去补相应的基础知识。又何谓“先看论文,再看书籍”?论文是最新成果的总结,而且论文的更新程度比书籍要快。现在很多论文都放在Arxiv上,这样我们和国外都是同步浏览的,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看完论文,你对该领域有所了解,这样再去找相应的书看,即省时间,有可以马上进入角色。现在我对这种方法很是推崇,要是以后我有了学生,也教他们这样学习:这是你们刘师爷的教育方法,你们要好好去体会,记住这16字武功口诀。
由于一门课没有通过不能毕业,我只好硬着头皮再去找刘老师。和老师谈了后我决定先考托福和GRE,无论出不出国,先把学校英语给对付掉。老师知道我要准备出国,帮我在中心找了间办公室,又叫我在中心做兼职。说心里话,虽说在中心是做兼职的,但老师从来没有叫我做什么事情。等到申请的时候,老师又给我写推荐信,忙前忙后,虽人在国外,但时刻牵挂着学生的前途。此情此恩,做学生的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尽:因为老师不仅在数学上对我有莫大的帮助和提携,而且又撮合我和我太太的一段姻缘。
我的太太是我高中同班同学,且坐在我后面。高中开始就暗恋她的我,当时没有和她说我喜欢她,但是两人心里都明白。本来想等到高考后向我太太表白,可没有想到她在高考前就转学到上海了。后来我问她,临走前为什么不和我说声;我太太说,怕影响我高考。当时听了就唏嘘不已。唯一记得的场景是她走之前的学校运动会。当时我跑800米,在旁边做跑前的准备动作。太太过来说:“李逸,你也跑800米呀?!”听了后,真想羞愤自尽。因为我太太当时是学校的运动员,而我很少参加运动,一门心子读书。可等到比赛的时候,在旁边呐喊最凶却是我太太,跑过她旁边的时候我还偷偷的看了她一眼,真是美呀!真不愧为校花。大学四年,我是每年打听她的下落,问班长,问同学,在班级群上留言。打听到的消息最好的也只是她人在上海,具体在那里不知道。大学交的2个女朋友,其实说心里话也是以我太太为原型的。带着遗憾我到了中心。本想能在出国前再见她一面,也让我心里舒坦一些,想问你有没有结婚呀,想问你过的怎么样,想再和你去吹吹风。
分开了8年又相见,多亏了老师的牵线。这就是缘分。拜在刘老师门下,是师生缘分;和我太太在一起,是夫妻缘分;去国外跟丘先生念书,又是师生缘分,具体一点是师爷和徒孙的缘分。这三种缘分都在数学中心实现了,都是刘老师帮我实现的。要是没有老师,我说不定还在混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为能有这样好的老师而感到骄傲;也为能进入中心学习而感到骄傲。老师关心学生那是没得说,把学生当成宝贝,给予最好的条件。无论学生在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他都一一尽量帮你解决,让你不会有后顾之忧,安心做学问。
到了哈佛,我跟着丘先生努力学习,尽自己最大之力在数学上能有所成就来报答刘老师这三年来的知遇之恩,让中心这所“黄浦军校”早日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