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从事科研要去除“名利欲”培养“真感情”

来源: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VIP邮箱  高级检索 
  首页 | 新闻 | 论坛 | 专题 | 时政 | 社会 | 国内 | 国际 | 曝光 | 奇趣 | 图片 | 市县 | 经济 | 女性 | 旅游 | 求职 | 邮箱 | FLASH
  政府 | 财经 | 体育 | 教育 | 数码 | 健康 | 美食 | 生活 | 游戏 | 汽车 | 房产 | 娱乐 | 金融 | 文化 | 影视 | 军事 | 音乐 | 小说
    南京 | 文教 | 体育 | 科技 | 经济 | 社会 | 娱乐看点 | 国际国内 | 人物特写 | 江苏时政
    时政 | 专题 | 图片 | 曝光 | 市县 | 评论 | 奇趣新闻 | 社区论坛 | 聊动江苏 | 第E报道
 中国江苏 > 新闻 > 国内国际 > 内地新闻 > 正文

丘成桐:从事科研要去除“名利欲”培养“真感情”


http://news.jschina.com.cn  2006-2-16 16:36:34

     新华社上海1月25日电(特别关注)丘成桐:从事科研要去除“名利欲”,培养“真感情”。

   “客观地讲,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华罗庚为首的中国数学界相比,无论是学问、成就,还是学风,今天的中国数学界都有一段距离”。

    日前,作为享誉国际的数学家和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哈佛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丘成桐在上海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我国数学界乃至整个科研学术界的种种弊端,并提出:学者从事科研首要的是去除求名求利的浮躁心态,培养对科学的深厚“感情”。

    应为国内一流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环境

    在这几年与国内数学界日益频繁的交流过程中,丘成桐接触了“圈内圈外”许多人,他对当下我国的科研环境抱有忧虑。

    他认为: 一是国内数学界许多一流人才还缺少机会。他指出,在各种基金和项目的评审中,一旦得罪了某些“权威人物”,再好的人才都会失去机会;而能拿到项目和资金的人,倒不见得一定是优秀的,相反很可能是最善于用行政手段或者其他方式获取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科研学术界时有上演。

    二是缺乏一个利于年轻人成长的环境。除了在评审机制上面临种种障碍外,年轻人还常为一个“钱”字头疼。“国内院校研究生经费补贴太少!”丘成桐介绍,一个研究生和一个助理教授的收入之比,在美国是1:3,而在中国则是1:10,所以,国内许多研究生只好去做兼职,牺牲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弥漫着一种“以洋为上”的心态、做法。他说,许多科研院校将研究成果寄希望于海外留学人员和“假回国”人员,以优越的待遇邀请他们回国做题目,发文章。但是其中问题不少。他举例说,国内有所著名的大学,声称引进人才中有40% 是海外人才,“其实这些所谓的‘全职引进’人才(主要是在美国的华裔)大多数是兼职的。因为美国的著名大学都要求教授每年至少有9个月在校从事教学与科研,这些人如果不放弃在美国的教职,那么他们每年最多只能在中国呆3个月,而且也到处兼职‘走穴’,哪有时间专心于科研学术!

    他补充说,有个别学者冒名全职回国,在国内骗取院士待遇以及大量的科研经费与薪水,这种做法对真正要回国工作的海外科学家的积极性打击很大。

    勿以急功近利取代学术真诚

    对于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造假事件,丘成桐认为,黄禹锡原本是个出色的科学家,但做出一定成绩之后,被吹捧得太厉害,急于求成,于是就做假。他说,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我国学者身上也不少见。

    有一件事情让丘成桐一直耿耿于怀。“在数学界有一个很重要的猜想,100多年来许多数学家都想解开它。一个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很重要的第一步。几年前,我感觉时机成熟,可以沿着已有的方向,做出有史以来第一流的成果,于是拿到中国北京办了一个讨论班。这个班吸引了很多学者,但后来有些已参加的教授自己不想做了,因为他们考虑假如坚持下去,用于写文章时间就少了,而每年写出多少论文才是他们关心的,做这种费力的事情就觉得划不来。他们而且还不允许自己的学生继续做研究,怕论文数量不够,到后来甚至硬性干预。最后,这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征服猜想的计划不了了之。”

    “如果科学家整天想着如何发表论文,报奖,拿经费,升官,评博导、院士,那就不可能做出很大的成就。”丘成桐认为,中国不少科学家对权和利看得太重,有些科研人员把做官、发财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在国外,很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兴趣,并不把做官当作成功的标志。他还坦言,他接触过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内心的目标就是今后回国后做大官或者是下海赚钱,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也是谋求名和利,“国内缺少那些觉得学术上的问题不解决自己就没有乐趣的人”。

    丘成桐说:“我曾经参观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看到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许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才知道传世的作品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许多杰作都还未发表。我钦佩他们的胸襟,并深感惭愧,中国的许多科学家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为浮躁的追名逐利心态取代了甘耐寂寞的学术真诚。”

    要对科学有感情

    1982年,33岁的丘成桐荣获被称为世界数学领域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至今仍是惟一获得该奖项的华人数学家。此外,他还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特奖”、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等一系列殊荣,现在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以及浙江大学数学中心主任、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所长。

    丘成桐建议,我国在评审项目、分配基金过程中,应该打破由国内少数学术落伍的学者或海外华裔学者一统天下的现状,要引入“外力”--邀请一些非华裔的一流学者参与进来,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利益瓜葛”,可使评审过程更客观。

  在日前面向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的一场演讲中,他还告诫年轻学子,只有对学术充满感情,才能达到研究的高境界。他举数学为例说,要从事影响深远的研究,数学家要寻找问题的精华所在,就需要不断培养对问题的感情和技巧。

    “我的一位朋友,他一见到问题可以用曲率来推动,就眉飞色舞;另外一个澳洲来的学生,见到与爱因斯坦方程有关的几何现象就赶快寻找它的物理意义,兴奋异常,他们的文章都清纯可喜。”他说,这都是出于对科学的感情,浓厚的感情使人对研究对象产生直觉,好的数学家会将这种直觉写出来,有时可以用来证明定理,有时可以用来猜测新的命题或提出新的学说。

    丘成桐希望,中国的年轻学者要对学术抱有真正的感情和兴趣,如此才能达到高境界;而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因为“在我看来,学问才是最重要,是永恒的”。(完)

编辑:柏刚  来源:新华社  作者:叶锋 刘丹      
【收藏: jskey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网名:
评分: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中国江苏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网络实名:中国江苏网、中国江苏、江苏网、江海网,通用网址:中国江苏.cn、中国江苏网.中国
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苏ICP备-010888